首 页 要闻资讯 名家访谈 书画评论 鉴赏知识 书画摄影艺苑 书画名家 书画作品 摄影欣赏 联系我们
  您当前位置:名家书画摄影艺术网->>鉴赏知识
黄宾虹《万松烟霭》:如入夜山
  发布人:网站主编    发布时间:2018/4/11 10:49:45
 

  万松烟霭(国画) 132.5×66.5厘米 约20世纪40年代 黄宾虹 中国美术馆藏

  黄宾虹(1865-1955)初名懋质,后改名质,字朴存,别号予向、虹庐、虹叟等,中年更号宾虹,以号著称,浙江金华人。其画早年受“新安画派”影响,以干笔淡墨、疏淡清逸为特色,为“白宾虹”;八十岁后以黑密厚重、黑里透亮为特色,为“黑宾虹”。早年主要从事新闻与美术编辑工作,主编《神州日报》《神州大观》等刊物。1926年参与发起“金石书画艺观学会”,著有《黄宾虹谈艺录》等。

  据《黄宾虹著述所见摅录》,黄宾虹的著述,甲项画类(理论、技法、史料)有63种,其中包括收入商务印书馆“万有文库”的《古画微》《金石书画编》讲义及《中国画学史大纲》等重要著作;乙项金石类26种;丙项工艺美术类5种;丁项诗文类12种;戊项编纂类25种,包括与邓实合编、神州国光社出版的皇皇巨著《美术丛书》。他丰沛的学养,广博的中国美术史知识,堪称“画史”;遍游故乡及江南名胜之外,他还西到四川,南至两广,北上幽燕……对祖国山川名胜了然于胸,写生数以万计。古人所言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,黄宾虹可谓真正的实践者。对历代名画的精熟,对画理画法理解透彻,以他的长寿,从容汲取,渐次领悟,积健为雄,水滴石穿,由“渐悟”而“顿悟”,“技进乎道”,终成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集大成者。

  笔墨与“黑宾虹”

  《万松烟霭》无年款,但笔墨近看一片迷茫,远观则生机盎然,神韵流溢而又朴茂无华,应为19世纪40年代最成熟期的“黑宾虹”作品。1937年,黄宾虹应邀赴北平鉴定书画,兼任国画研究院导师和北平艺专教授。不料“七七事变”爆发,全家陷北平,不得南归。于是“伏居燕市,谢绝应酬,惟于故纸堆中,与蠹鱼争生活,书籍、金石、字画,竟日不释手。”(《八十自叙》)“伏居燕市”过程中,其画风完成了“白宾虹”向“黑宾虹”的转变。

  “左山右水”式构图

  此作为黄宾虹画中常见的“左山右水”式构图:近景山势圆浑而起伏和缓,苍松夭矫其间,高高低低,一片蓊郁,数间屋宇,掩映于山间平地,朝向右前方。一条小路,起自右侧一角的江边,逶迤向上,隐入山后升腾的云雾间。云雾之上,草木葱茏的高山,与近景几乎连为一体。山的右侧,留白的蜿蜒江水,与云雾气脉相通……层叠的远山,则将画面推向渺茫的天空。在右上方空白处,题曰:“黄山平天矼望西海门,深谷中万松烟霭,如入夜山。宾虹。”

  画中封闭而重叠的地貌特征,令人联想到黄宾虹的家乡皖南。几无黄山特征却“如入夜山”的视觉感,不仅源于自然,更源于他对古画的研究:“北宋画多浓墨,如行夜山,以沉着浑厚为宗,不事纤巧,自成大家。”

  “一波三折”的笔法

  全作笔法松秀而笔笔分明,讲求“一波三折”,以点染法将石色的朱砂、石青、石绿点染到水墨线条之中,“丹青隐墨,墨隐丹青”,色墨沉凝斑驳,满纸氤氲淋漓,已是法自心生,令人浑忘其所从出。高远幽深而富于变化的景致,苍茫朦胧的画面,如傅雷所称,有“模糊复灿烂”的视觉效果,又有些他喜欢的印象派油画的味道,正是画家毕生追求的“浑厚华滋”的美学意象和造化心源的总结。

  黄宾虹常用“干裂秋风,润含春雨”来形容用墨之妙。最著名的,就是他的“五笔七墨”说:“笔的‘五法’曰:平,如锥画沙;留,如屋漏痕;圆,如折钗股;重,如高山坠石,如金之柔,如铁之秀;变,李阳冰曰:‘点不变谓之布棋,横不变谓之布算。’余称之为‘六如’法。墨的‘七法’曰:浓、淡、破、泼、积、焦、宿。唐以前多用浓墨,王维、李成始创淡渲,有淡墨法。以淡破浓,以浓破淡,互相融洽,因名破墨。破墨之法,盛行于宋元,明代以下,知此渐尠。吴小仙、郭清狂辈,枯笔焦墨,恣意涂抹,墨法尽废。沈、文继起,偶用古法。董玄宰师董、巨,绍其遗绪,兼皴带染,方便初学。至若焦墨之法,垢道人擅其长;宿墨之法,释渐江尽其美。泼墨虽始于王洽、二米,高房山而后嗣响寥寥矣。”黄宾虹认为,充实、丰厚、超越的笔墨,本身就构成绘画的视觉蕴含,不应假借文学性的联想与提示,因而不喜欢那种以潦草浮薄的技巧描绘一个意象,然后注入文学意义的文人画。正如他所说的,“画有三:一、绝似物象者,此欺世盗名之画;二、绝不似物象者,往往托名写意,鱼目混珠,亦欺世盗名之画;三、惟绝似又绝不似物象者,此乃真画。”

 
 
  热点关注 | 更多>>
“平尺论”要了中国画家的艺术生命!
张弘:中国美术教育机构江湖化严重&
民国海派书画:投资收藏最佳选择
李小山谈争论不休的中国画问题艺术的
揭开艺术品评估工作面纱-呼唤权威与
警惕书画界的娱乐化倾向
中国当代艺术被狂炒 某些
从“中国美术观”的缺失反思当代中国
《吴冠中画语录》——吴冠中妙语观止
  鉴赏知识 | 更多>>
两两相顾 传统花鸟画里的
“笔墨当随时代”的悖论
清官板桥 三绝传世
画中没有平常人——陈洪绶的人物画
黄宾虹《万松烟霭》:如入夜山
大唐诗人心中的美学范式:豪放&nb
警惕十大俗气画家
艺术之路:黄宾虹的曲高和寡和齐白石
“变”——是行草书章法不变的真理
 
今日艺术网 艺展网 书画纵横网 中国书法家网 凤凰书画网 陕西名家书画网 人民书画艺术网 光明日报网
人民网 榆林书法网 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国画网 中国书法网 中国书画网 中国画廊网 陕西名家书画艺术研究院

 

Copyright 2013 陕北大视野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
地址: 陕西榆林市开发区榆林大道西 投稿热线:13468806220 / 13038966958 投稿邮箱: m13468806220@163.com 联系人:王主任 马主编
已经有4213699人访问过 陕ICP备13008488号-1